查看原文
其他

龙海!龙江!龙头!

闽南日报 2023-08-31



“龙江风格”是一首时代的歌唱响了舍小顾大的龙海格局
"龙江风格”是一幅奋斗的画描绘出敢闯敢拼的龙海精彩
“龙江风格”是一面昂扬的旗引领着奋勇争先的龙海未来

龙江文化生态园  郭高杰 摄




六十年,一甲子

一甲子,正青春


穿越时空,回望过去,“顾全大局、舍己为人、无私奉献、团结协作”字字读来,依旧铿锵有力。


60年前,山塘干涸、水库见底、田地龟裂,九龙江畔一曲战天斗地的壮歌直冲云霄;


60年来,“让水,不争水”的“龙江风格”,孕育出一粒粒充满希望的种子,根植在人民心中,播撒于九州大地。


6月21日在欣欣向荣的龙江文化生态园举行了弘扬“龙江风格”60周年系列活动


活动现场 严洁 摄


活动中,大型纪录片《国家记忆》之《龙江颂歌》开机,“龙江风格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”奠基;弘扬“龙江风格”60 周年座谈会、“龙江风格”主题剧目制作演出、“龙江风格”“六进”等活动一一就绪。


借此契机,龙海区将立体式、全方位、多形式再现“龙江风格”,让新一代“龙江人”感同身受的同时,贯彻落实“深学争优、敢为争先、实干争效”行动,向前辈致敬!





前世
龙江子弟战天斗地勇夺丰收
1960年,“清漳首邑”龙溪与“古埠月港”海澄合并,成立龙海县。

1963年春,九龙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。是年,数月未下过一场透雨,田地龟裂、水库干涸,当地百姓发出“春甲子雨,赤地千里”的叹息。

为了抢农时、保春耕
确保数十万亩农田
引水灌溉溶田的需要
龙海县委发出了
“九龙江有水不算旱”的号召
组织开展
堵江截流抗旱保丰收的“战斗”

1963年2月15日,万人千船堵西溪战斗打响(龙江风格展示馆资料图片翻拍)


九龙江有西溪、北溪、南溪三大支流,考虑到依靠西溪灌溉的榜山、莲花、东园等农田面积最大,约有十万亩,又是全县水稻高产区,必须先堵西溪。当时代表榜山公社参会的党委委员徐学文,斩钉截铁地表示小利要服从大利,小我要服从大我,想不通的少数人由公社负责做思想工作。

就这样,工具自带、被席自带、口粮自带,外加每人10斤茅草,万余名劳动者开进洋西村堵江工地,洋西村群众让出20多座瓦窑和自家住宅供食宿用。历时七昼夜,二次合龙告捷,西溪成功实现堵江截流,随后提高水位,让水向低处流,被截住的西溪水15天内通过公字闸,流入九十九湾,灌溉了近十万亩田地,久旱的大地终于披上了新绿装。

在这场西溪堵江截流中,榜山公社发扬“舍小家顾大家”“丢卒保车”的风格,洋西大队淹掉300多亩即将收成的小麦、甘蔗和秧苗,崇福、雩林、榜山、芦州、翠林等5个大队1000多亩低洼地受淹,其中同样有部分麦田和秧田。“淹千三,救十万值得”是榜山公社的共识。

而西溪下游的莲花公社,先是精选40名身强力壮、熟悉水性,又富有筑坝修堤经验的社员承担最艰巨的打桩任务,截流后也付出了2300亩大田无水溶耕插秧的牺牲。

保“车”斗争胜利了
但“卒”也不能丢

在榜山公社党委号召下,一场“救卒保收”的战斗再次打响,在兄弟公社、大队大力支援帮助下,榜山公社洋西、崇福等大队日夜排涝,莲花公社玉枕大队日夜引水溶田,基本完成早稻田插秧任务,成功实现“下游旱天不旱田,上游淹水不淹田”。

同样,在南溪堵江中,东泗公社西岭大队舍小顾大,淹了200多亩,救了三万多亩;在北溪堵江时,角美公社沙洲大队表示,“损失八百算啥,救活六万要紧”,作出局部牺牲,受旱800亩,确保了北溪堵江工程的顺利实施。

万众一心、同舟共济
实现“办法总比困难多”
创造了大灾年大丰收的历史奇迹
捍卫了“亩产千斤县”的荣誉

1963年6月21日,《人民日报》《文汇报》《福建日报》三报齐发长篇通讯,报道龙海县抗旱斗争事迹,特别是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发表著名诗人郭小川采写的长篇通讯《旱天不旱地——记闽南抗旱斗争》,同时配发短评《“榜山风格”的光辉》。

一时间
“榜山风格”
从九龙江两岸
传遍长城内外、大江南北
得到了高度肯定

芗剧《龙江颂》选段《送公粮》 黄俊杰 摄

随后,各地纷纷掀起学习“榜山风格”的热潮,文艺工作者也以“榜山风格”为题材创作了一大批文艺作品,特别是以芗剧《碧水赞》、话剧《龙江颂》、京剧《龙江颂》这三台戏为代表的舞台艺术作品更是唱响了影响深远的“龙江颂歌”。随着抗旱斗争的深入开展,新闻文艺作品的不断传播,“榜山风格”最终形成轰动全国的“龙江风格”。


今生
“龙江风格”弦歌不辍薪火相传
2023年6月21日,“夏至”龙海,天空湛蓝。九龙江畔,草木葱茏的龙江文化生态园里,当年的亲身经历者、见证者和各界嘉宾一道,共同迎来了“龙江风格”60岁“生日”。

少先队员向“龙江风格”亲历者、见证者献花 黄俊杰 摄


满目青山夕照明,伏枥仍存万里心。龙江文化生态园内的“龙江风格展示馆”,陈列着1963年龙海人民堵江截流、引水抗旱的各种场景照片,工作人员正在为来访团队讲述当年的故事。

馆长林兆明介绍,作为“讲述”“龙江风格”的载体,展示馆自开馆以来,已吸引全国27个省区市游客前来参观。听到“堵江截流”的英勇事迹,老一辈人记忆犹新,新一辈人崇敬有加。

就在昨日,“龙江风格”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。龙海计划投入5000万元,新建一座文化展馆及一座接待中心,展馆总建筑面积约1658平方米。文化展馆将借助实物、照片和视频等形式,综合运用声光电、现代多媒体和互动技术等手段,全方位、多角度、深层次地展现“龙江风格”的内涵与外延。


走在如今的洋西村,道路两旁绿树成荫,清风微拂,阳光洒在斑驳的墙面上,一砖一瓦似在诉说着往事。

2015年,通过党员带头、村民响应,清猪圈、拆旱厕、腾土地、捐款物,“龙江风格”发祥地洋西村建起龙江文化生态园。

如今,洋西村旧貌换新颜,实现华丽转身。今年78岁的洋西村村民郑文烟说道:“现在,废弃工厂拆除,道路不再泥泞,家门口有公园了,日子更有盼头了。”

据了解,从1967年建设西溪桥闸征地开始,到近年来省道219线雩林至翠林段提升改造工程、厦漳同城大道、厦深铁路、福厦高铁等项目的建设,都用到了洋西村的土地。

在征地拆迁、施工保障过程中,洋西村村民一如既往地传承着“舍小家顾大家”的“龙江风格”,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的进度。“‘龙江风格’一直存在村民的心里,展现在村民的支持里。”洋西村党委书记、村主任郑跃艺如是说。

因水而生,伴水而长。1963年,龙海人民上演了一场万人堵江抗旱的壮举;1970年,为了摆脱旱涝灾害的困扰,龙海人民建成西溪桥闸。如今,走过风雨五十载,西溪桥闸已不堪重负。

西溪桥闸改造前的龙江文化生态园 郭高杰 摄

2022年,总投资6.8亿元的西溪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,作为九龙江西溪水系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,建设完成后,西溪水闸将成为闽西南水资源配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,助力漳州打造集水资源调配、防洪减灾、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大水网体系,为龙海万亩良田农业灌溉、各工业园区工业生产用水、城区生态补水、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提供重要保障。目前,工程一期水下工程已破堰通水。

“建成后的新水闸集引水、蓄水、防洪、排涝、挡潮、交通、通航等多种功能于一体,同时,新闸将增设治水广场、观景阁楼、文化长廊等配套工程。”西溪桥闸工作站站长吴政通介绍道。

60年来
“龙江风格”一直在传承
在“工业强区、港城兴区、生态立区”
发展战略中
龙海做大做强“4+4”产业体系
推进“4+4”园区建设
以实际行动展现“龙江风格”的强大动能

基于龙海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健康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,龙海人实现了在“家门口”就业的愿望,龙海经济社会发展亦因此奠定坚实的基础。有感于企业发展的需求、企业家的心声,在实施新冠病毒感染“乙类乙管”后的第一年,龙海审时度势,成功举办第四届漳交会暨第三届龙海食博会。

精彩食博会,3天签下38.5亿元意向订单

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,三天的时间里,签订意向采购订单金额38.5亿元,有1.6万多名专业采购商到会洽谈,近3万名群众进园观展采购,为食品企业发展闯出了一片属于龙海自己的半边天。

刚刚过去的三年时间里,龙海的医护人员始终秉承“舍小家为大家”的风格,义无反顾、倾情倾力地投入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“战场”,近到福建省内的“兄弟”县区,远至湖北,做出了龙海应有的贡献。

龙海贡献,还体现在更多层面。

2020年农历正月,然利食品以自创“消毒屋”等举措应对困难,龙海有关部门积极协助做好物资、原料调配,协调交通运输等方面问题,为漳州全市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开了好头。

龙海生产的食品,被各地群众选做居家必备的食品储备物资;龙海的新鲜蔬菜,作为“福菜”重要品种之一,直达湖北人民的餐桌;龙海生产的洗手液、消毒液、口罩等防疫物资,纷纷运抵需要支援的地区。

岁月倏忽而逝
风格隽永依旧
“龙江风格”早已
内化为龙海人民的性格基因
外化为奋进的不竭动力
鼓舞着一代代“龙江人”砥砺前行

“龙江风格”诞生的60年,是龙海解放思想、开拓创新的60年,是敢为人先、跨越发展的60年,是人民富裕安康、得到实惠最多的60年,是龙海践行“干部敢为、地方敢闯、企业敢干、群众敢首创”的最生动写照。

山高有其脊,树成因其根。今日之龙海,面海而生、向海图强,处处欣欣向荣,焕发勃勃生机,凝聚着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强大合力,昂首大踏步,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!

《闽南日报》2023年6月22日第3版



往期推荐

扬帆龙海振雄风!“龙江风格” 60年,今天我们这样纪念!
揭牌成立!漳州市家庭教育融合发展中心
名单出炉!漳州市教育局最新公布

来源:文图除署名外 由 郑 央 苏祝巧 周志荣 采写提供

本期编辑:赵露佳 张江璐

值班主任:林堃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